中國民族聲樂不但吸收了曲藝、戲曲和民歌的唱法,還吸取了來自西方的發聲理論以及訓練方法的精華。民族聲樂藝術唱法、形體二者結合,同時擁有獨 一無二的行腔韻味,與中國的審美觀念十分相符。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韻味行腔,以幫助學生形成風格。
韻味是來自行腔的藝術風格,是在行腔中能夠激起聽眾的藝術美感的特質。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傅雪漪曾說過,“韻味就是語言美(語調、感情語氣、聲韻、詞意、文體)和旋律美(風格、裝飾、吟揉、滑擻、吞吐、叫放、斷連、頓挫、強弱、節奏、唱腔)通過‘凝律結想,神與物游’的意境美,以及洗煉且縝密、沖淡且含蓄的藝術手段互相結合得到的成果”。可是,韻味把握起來非常困難,民歌、歌劇和通俗唱法的風格和詮釋方法各不相同。世界三大男高音中的多明戈能夠傳神地演唱《蝴蝶夫人》《茶花女》等歌曲,可是對于流行歌曲,男高音也只能扯嗓子“吼”,和“韻味”二字相差甚遠,雖然音調很對,但就是缺乏那種韻味。
怎樣才能擁有獨特的行腔韻味?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去體現。
1.語言特征。民歌來自于群眾內心,是人民群眾用來表達內心感情和愿望的直接的方式。民歌的風格特色與其所在地區的氣候、環境、語言特點以及風俗人情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2.行腔抑揚頓挫。聲音高低起伏稱為抑揚,樂曲抑揚必須隨著音樂旋律起伏變化。但是這樣是不夠的。任何一作品、一個樂段都有其特有的思想感情,都是隨著感情的發展變化來安排音樂的旋律變化,并在行腔之時給予適度的藝術夸張,以實現理想的藝術效果。在聲樂藝術中,頓挫是一種特殊的表現技巧,是表達情感、揭示演唱神形的手段。
3.運用特殊聲腔效果。在我國的民族聲樂中,因為民族審美觀念、民族音樂特點以及民族語言特點各不相同,所以逐漸形成了各具民族特色的藝術表現手法,如特殊聲腔(滑腔、笑腔、哭腔)。演唱過程中,有了特殊聲腔的運用,藝術效果可以極為豐富。
(二)潤腔與風格
潤腔是民族民間唱法、說唱、戲曲的演唱技巧,極具感染力和表現力。
1.真聲對比。這種潤腔多出現在陜北民歌中。比如陜北民歌中的曲目《藍花花》,第 一句“藍線線”的第二個“線”字,當混聲延長至“2”時,突然轉成了聲,形成了鮮明的真聲、聲對比。這個特點是“”之處,也是這一歌曲的精華。
2.直音也是民歌中常見的特色之一。直音是在氣息的支持下,比如《趕牲靈》,第 一句“喲”的四拍全是直音,獨具一格。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嘗試前兩拍直音、后兩拍直音,再轉小音波, 后轉成大音波的唱法。這樣不僅可以增強藝術表現力,還可以保持直音風格。
溫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