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路由篇 | 1.1 路由原理 1.1.1 數據的封裝與解封裝的過程 1.1.2 路由器的工作原理 1.1.3 路由器的轉發模式 1.1.4 什么是路由協議 1.1.5 什么是路由表,路由表的構成 1.1.6 管理距離和度量值 1.1.7ARP 無故ARP 反向ARP 1.1.8 Cisco路由器的負載均衡方式 1.2 RIPng 1.2.1 RIPng的基本配置 1.2.2 RIPng的工作機制 1.2.2 RIPng的路由數據庫 1.2.4 RIPng的定時器 1.2.5 RIPng的路由環路避免 1.2.6 RIPng和RIPv2的區別 1.2.7 RIPng的報文格式 1.2.8 RIPng的報文處理過程 1.3 距離矢量協議EIGRP 1.3.1 鄰居的發現和故障的恢復 1.3.2 RTP可靠傳輸協議 1.3.3 DUAL算法和有限狀態機 1.3.3 PDMs 協議無關模塊 1.3.5 EIGRP的數據包類型 1.3.6 EIGRP的三張表 1.3.7 EIGRP的度量值計算 1.3.8 EIGRP的通告距離和可行距離 1.3.9 EIGRP的認證 1.3.10 EIGRP自動匯總和手工匯總 1.3.11 EIGRP的等價和非等價負載均衡 1.3.12 EIGRP的Offset-list偏移列表 1.4 路由控制 1.4.1 重分部和種子度量 1.4.2 Distribute-list分發列表 1.4.4通過修改管理距離來控制路由 1.4.4 Route-map 1.4.4 Prefix-list前綴列表 1.4.4 如何避免路由環路和次優路徑 1.4.7 基于IGP路由的綜合實驗和Trouble-shooting | 1.5 IPv6 1.5.1 IPv6基礎地址格式和分類 1.5.5 IPv6報文格式 1.5.3 IPv6擴展包頭 1.5.4 IPv6的優勢 1.5.5 IPv6的基本配置 1.5.6 IPv6的ACL和IPv6的prefix-list 1.5.7 ICMPv6 1.5.8 IPv6 NDP 鄰居發現協議 1.5.9 IPv6地址的生命周期 1.5.10 IPv6的鄰居狀態及狀態變遷 1.5.11 IPv6的RA消息 1.5.15 IPv6的ICMP的重定向消息和重定向過程 1.5.13 IPv6地址的無狀態自動配置 1.5.14 IPv6地址的有狀態自動配置 DHCPv6 1.5.15 IPv6地址的手工配置 1.5.16 IPv6的Path-MTU發現 1.5.17 IPv6的域名解析 1.5.18 IPv6的安全性和移動性 1.5.19 IPv4和IPv6的共存與過渡技術 1.6 鏈路狀態協議OSPF 1.6.1 SPF算法 1.6.2 鏈路狀態協議的結構 1.6.6 層次化的OSPF 1.6.6 LSA鏈路狀態通告的生存時間 1.6.6 OSPF包類型及包頭格式 1.6.6 OSPF的Router-id 1.6.7 OSPF的DR和BDR 1.6.8 OSPF的狀態機 1.6.9 OSPF的網絡類型 1.6.10 OSPF的LSA類型 1.6.11 OSPF的區域匯總和外部匯總 1.6.12 OSPF的特殊區域 1.6.16 OSPF的虛鏈路 1.6.16 OSPF的認證 1.6.16在OSPFv2的基礎上,詳解OSPFv6 1.6.16 OSPFv2和OSPFv6的頭部報文差別和字段含義 1.6.17 OSPFv2和OSPFv6的Hello包差別 1.6.18詳解OSPFv2和OSPFv6各類LSA的作用、分類及其洪泛范圍 |
2. 交換篇 | 2.1 企業園區網的需求 2.1.1 SONA面向服務的網絡體系結構 2.1.2 如何使用二層技術來解決企業網內部的問題 2.1.4 層次化的企業園區網絡模型 2.1.4 多層交換技術 2.1.6 Cisco Catalyst 交換機產品線介紹 2.2 VLAN 2.2.1 二層網絡中流量的多樣性,引入VLAN技術的必要性 2.2.2 VLAN的實現 Local-VLAN和End2End-VLAN 2.2.4 VLAN的訪問端口 2.2.4 VLAN的中繼 DTP 2.2.6 Native-VLAN 2.2.6 VTP VTP-pruning 2.2.7 PVLAN 2.2.8 VLAN間的三層通信單臂路由和交換虛擬接口 2.2.9 進程交換、交換和思科轉發(cef) 2.2.10 基于VLAN的Trouble-shooting 2.3 STP 2.3.1 透明網橋和網橋的轉發機制 2.3.2 二層環路 2.3.3 生成樹的作用和生成樹的分類 2.3.4 IEEE802.1D、CST和PVST+ 2.3.5 BPDU幀格式、BPDU類型和PVST+的BPDU字段含義 2.3.6 Bridge-ID、Bridge-Priority和Extended system ID 2.3.7 Root Bridge和Root Bridge選舉原則 2.3.8 PVST+的端口角色和端口狀態 2.3.9 PVST+的根端口和端口的選舉原則 2.3.10 PVST+加速收斂特性Port-fast、Uplink-fast、Backbone-fast 2.3.11 IEEE802.1w和Rapid-PVST 2.3.12 Rapid-PVST比PVST+的特性提升 2.3.13 Rapid-PVST的端口狀態和端口角色 2.3.14 Rapid-PVST的BPDU字段含義 2.3.15 IEEE802.1s、MST 2.3.16 MST的實例和作用域 2.3.17 MST實現多域生成樹 2.3.18 生成樹的安全特性 BPDU-Guard、BPDU-Filter、Guard-Root、Guard-Loop、UDLD 2.3.19 基于生成樹的Trouble-shooting | 2.4 Ethernet-Channel 2.4.1 Ethernet-Channel的標準PAgP和LACP 2.4.2 分別實現二層和三層Ethernet-channel 2.4.3 不同平臺的Ethernet-Channel的負載均衡 2.4.4 基于Ethernet-Channel的Trouble-shooting 2.5 網關冗余技術 2.5.1 使用跳冗余技術實現企業園區網的高可用性 2.5.2 介紹HSRP 2.5.3 HSRP的網關角色和狀態變遷 2.5.4 HSRP的性能優化優先級、搶占、跟蹤和加密 2.5.5 VRRP和GLBP的實現原理和特性 2.5.6 基于網關冗余技術的Trouble-shooting 2.6. 排障篇 2.6.1 Trouble-shooting的思路和佳解決方案 Trouble-shooting的內容已經融入路由篇和交換篇的平時課程 |